• 最新消息

氣血的生理功能

氣血的生理功能

中醫講到「血」,就一定要提到「氣」,中醫認為氣和血是構成機體的基本物質。氣屬陽,血屬陰;氣為動力,血為基礎。簡單的說,氣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;血是經脈中流行的紅色液體,血在氣的推動下,內至五臟六腑,外達皮膚肉筋骨,循行全身,對全身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的作用。中國醫學認為血的運行由心所主,血液的生成及統攝有賴於脾(非西醫的脾臟)氣的健旺,血的貯藏及調節則有賴於肝(非完全指的是西醫的肝臟),而腎(非完全指的是西醫的腎臟)主骨生髓,為造血之根本。所以血病的病機常和心、肝、脾、腎等臟有密切的關係,因此中醫在治療貧血的病人時,不是只有單純的補血,有時還要補其他臟腑的氣之不足。
血虛的臨床症狀
「貧血」的臨床表現與「血虛證」的症狀頗為類似,究竟中醫的「血虛證」是否指的就是西醫的「貧血」呢?事實上西方醫學所謂的「貧血」並不完全等於中醫的「血虛」。臨床上可以發現,患有中醫「血虛證」的病人,抽血檢查後,發現自己的血紅素並沒有下降;而罹患西醫「貧血」的病人,也不見得會頭暈,或出現如中醫「血虛證」的諸多症狀,這得視病人貧血的程度,與發生時間的長短而定。
不過臨床上可以發現的是,當貧血愈嚴重,即血紅素降的愈低(當Hb小於9以下),則「貧血」與「血虛」證兩者的關係會愈密切。當身體發生單純而且嚴重的貧血時,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代償反應及變化,比如心跳增強、心跳次數增加、血液黏稠度降低、心臟擴大,或是大的收縮期雜音,甚至舒張期雜音。因此我們的身體會表現出臉色蒼白或萎黃,唇色淡白,爪甲蒼白,頭暈眼花,心悸,身體消瘦,手足麻木,健忘易驚,失眠多夢,舌淡苔白,脈細無力⋯⋯等症狀,這就是中醫所謂的「血虛證」。
「血虛證」是中醫虛證分類中,一個很重要的診斷名詞,治療上有名的方子如:四物湯、聖愈湯、八珍湯、歸脾湯、當歸補血湯⋯⋯等,臨床上用藥應該根據臟腑辨證與病情的輕重,做適度的調整。
引起血虛的原因和機理如下:
  1. 脾胃虛弱
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。《內經》說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《證治準繩》說:「脾胃者,氣血之父也」。脾胃功能強健,可將攝入的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。如飲食不節或肝膽之病橫犯脾胃,致脾胃功能減弱,精微不足,生化無源,久則出現血虛。血虛則可進一步引起其他臟腑功能失常。
2.飲食不足
人體臟腑靠氣血津液滋養,氣血津液靠水谷精微來化生。清代喻昌《醫門法律》說:「飲食多自能生血,飲食少則血不生」。如飲食數量不足,長期飢餓,氣血生化無源,勢必導致血虛。另外,飲食量雖然充足,但嗜欲偏食,亦同樣出現造血原料的缺乏,使生化之源不足,而出現血虛,並導致其他病證。
3.失血過多
外傷失血過多,月經過多,或其他慢性失血證皆可造成血虛證。另外,由於出血,日久則導致瘀血內阻,脈絡不通,一方面造成再出血,另一方面也影響新血的生成,繼而加重血虛。
4.腎氣虧虛
腎藏精,精生髓,精髓可以化血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後天失養及房勞過度等均可引起腎虛,而腎虛則精少,精虧則血虛。
5.勞作過度
大病、久病消耗精氣,或大汗、吐利、出血損傷陽氣陰液;強力勞作能耗傷氣血,久之則氣虛血虧;勞心太過,易使陰血暗耗,心血虧虛等,均可導致血虛。
上面這些就是血虛的病因和機理,中醫的血虛不只是血液的問題,還有其他的很多複雜的原因。所以不要誤認為中醫的血虛就是西醫的貧血哦。
[返回列表]